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对于当代中国发展机遇的分析,受到了始终一贯的重视。在我们党的机遇分析中,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机遇意识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分析机遇,抓住机遇的实践,为党领导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新的重要的经验,为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把建设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国以来,我们抓住了一些机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又丧失了一些机遇,耽误了发展。1957—1978年这二十年中,我们错过了两次大的发展机遇。一次是五十年代后期,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搞“大跃进”,人为地变革生产关系,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结果事与愿违,导致了生产力的大滑坡。而恰恰在这一时期,世界上出现了发展的极好机遇,日本、德国抓住了这一契机,一跃而成为经济强国。中国则丢失了这一良机。另一次是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当时,世界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经贸增长、资金充足,世界经济再次出现产业大调整,是又一次世界范围的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然而中国当时正在“左”的错误指导下,大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不仅又一次痛失发展机遇,而且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两个问题必须回答:其一,现在我们到底有没有进行较长时期和平建设的客观可能和有利条件?其二,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使这一建设进行得快一点,以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实现民族振兴的客观有利条件?这也就是说,我们曾错过了不少历史机遇贻误了发展,那么,现在中国要发展,还有没有机遇?邓小平“用宏观战略的眼光”进行分析,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其一,中国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基于对当代世界形势和我国周边环境的分析,基于对世界各种力量消长与变化的判断,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尤其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有了重大改变,逐渐形成了可以争取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平与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结论。正是在这基础上,邓小平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不失时机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从而为正确地分析世界形势,把握历史发展趋向和在新时期抓住历史机遇进行和平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其二,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邓小平早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由于科学技术本身巨大飞跃,由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领域面貌一新,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而新科技革命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使得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科技加快发展自己,以缩短差距,逐步赶上发达国家。
进入九十年代,世界形势发生剧烈而重大变化,旧的世界战略格局被打破,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可以说,在一个看来并不长的时间内,世界发生重大转折。国际国内普遍认为这种局势对我国十分不利。邓小平冷静观察和估计了大转折对中国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他认为原先的机遇依然存在,并未消失,而且世界新格局又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更多的矛盾可以为我所用。
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主要是指世界趋向多极政治。世界形势的新格局,使我们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我们可以利用的矛盾确实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确实存在着,机遇确实存在着。同样,关于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九十年代也依然存在。
邓小平在九十年代还提出了中国“自己独特的机遇”的思想,并分析了如海外爱国同胞等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邓小平说:中国人要振作起来。大陆已经有相当的基础,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少管别人的事,也不怕制裁。邓小平的论述,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同胞重大贡献的历史事实的准确概括,又为分析和抓住机遇提出了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的指导。
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实际上是九十年代机遇的延续和演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问题,多次以邓小平理论特别是机遇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国内国外各种条件,对我国发展面临总的形势进行系统分析,得出我国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的重要结论。例如关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作了这样的分析。这一分析,清醒看到当今世界的三大趋向,即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向、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作用明显增强的趋向、世界科技革命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代加快的趋向。
十五大分析了新世纪的历史机遇: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刻,我们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我们自身还有许多困难。同时必须充分看到:第一,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继续增长。这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第二,建国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可观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亿万人民新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发挥出来。第三,更重要的是,我们党确立起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这些都是今天拥有而过去不曾或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上述分析,是我们跨世纪奋斗的重要思想指导。这一分析的特点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同时提出,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同时提出,挑战与机遇同时提出。在这些分析之后,形成“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概念。这些特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机遇分析方面成功经验的集中体现。所以,十五大关于机遇的论述和分析,标志着邓小平的机遇思想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标志着我们党关于中国发展机遇的分析在内容上和方法上都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1、分析机遇是抓住机遇的前提和需要,归根到底是发展的需要。机遇,是发展的机遇。要发展,才要抓发展机遇;抓机遇,为了更好地发展。关于当代中国发展机遇的认识,是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工作大局和基本方针中,把“抓住机遇”和“促进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真抓,实抓,就要始终密切注视发展机遇问题,就要学会分析机遇,抓住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我们在今后的继续奋斗中,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切实抓住机遇,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发展机遇的分析,保持和发展这个好传统、好习惯、好作风。
2、机遇分析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因为历史机遇也处在变化之中。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世纪,机遇都是存在着的,但它们相互间又有一定区别。有的是机遇仍然存在,但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有的是根据情况的发展和变化,失去了或者淡化了某些机遇,又增添了某些新的机遇。必须动态地看待机遇,人的认识也必须跟上这种客观变化。所以把握机遇,不能企图一劳永逸。机遇是在变动之中的,那么分析机遇也就应该是一个不断的过程。要做到准确及时,就需要不断用心,持续努力。不但要勤于分析,还要善于分析。
3、机遇分析不但要重视单一型机遇,而且更要重视综合型机遇。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期间对机遇的分析,实际上也是我们对机遇这一社会现象认识的不断完善和深入过程。我们关于机遇的分析由单一型进到综合型就是这种完善深入的一大表现。综合型的机遇分析,是多种条件的全面的分析。综合型并不排斥单一型,相反,综合型是单一型的必然发展,也往往包含单一型于自身之中。所以这种综合型机遇,更能体现在总体上把握的历史机遇。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从国内国外条件的综合上看我国发展具有的十分有利条件,从而形成总体上的历史机遇概念,就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总形势,指出历史机遇的存在。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在分析当代中国发展历史机遇时的一个重大特点。以后“国内条件具备,国际条件有利”的这个提法,经常地与机遇分析联系在一起了。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都是以此为指导,在具体地科学地分析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难得的历史机遇”的结论的。
4、机遇分析不仅要重视共同机遇,而且要注意独特机遇。邓小平曾特别指出了中国的独特机遇,这一思想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学会把握机遇和利用机遇有很大的教益。我们考虑发展的机遇,要看到世界上可能共同享有的机遇,或为若干国家共享的机遇,更要抓住自己独有的机遇。机遇只要共享,就会有竞争,也就意味着得不到机遇的可能。而独特机遇只要抓住,则别人无法竞争。在这个意义上,具有自己独特机遇,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很可宝贵的,所以要加倍珍惜这种独特机遇,把握这独特机遇,用好这独特机遇。
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沿着十五大指引的方向,抓住机遇,艰苦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五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余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获得长足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全面总结新中国五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展望新世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前景,本报理论部与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新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50年:回顾与前瞻”征文。征文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既可全面也可选择某一历史时期、某一社会领域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理论总结。在分析改革开放及两个文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跨世纪的思路。征文要求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历史性和前瞻性。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编者